子文库网

www.ziw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首页词典

浑沌的意思

húndùn

浑沌


拼音hún dùn
注音ㄏㄨㄣˊ ㄉㄨㄣˋ

繁体渾沌

词语解释

浑沌[ hùn dùn ]

⒈  同“混沌”

chaos; innocent;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汉 王充 《论衡·谈天》:“説《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
《陈书·高祖纪上》:“自古虫言鸟跡,浑沌洪荒,凡或虔刘,未此残酷。”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浑沌自太古,漭泱开 吴 天。”

⒉  模糊;不分明。

《鹖冠子·泰鸿》:“五官六府,分之有道;无钩无绳,浑沌不分。”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釐之根,无连抱之枝。”
清 卓尔堪 《宁羌将军行赠高枚升》诗:“五丁凿开浑沌气,一夫当关万夫畏。”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这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

⒊  相传为 尧 舜 时“四凶”之一,因其清浊不分,故后因用以指愚顽,糊涂。

《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
张守节 正义:“浑沌 即 讙兜 也。言掩义事,阴为贼害,而好凶恶,故谓之 浑沌 也。 杜预 云:‘浑沌,不开通之貌。’”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内有饕餮之馋腹,外假浑沌自晦逃天刑。”
胡适 《<海上花列传>序》二:“这不过是有意描写一浑沌没有感觉的人,把开堂子只看作一件寻常吃饭的事业,不觉得什么羞耻。”

⒋  寓言里的中央之帝。其天然无耳目,开之则死。后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北海之帝为 忽,中央之帝为 浑沌。儵 与 忽 时相与遇於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言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也。”
清 孙枝蔚 《饮酒和陶韵》之二十:“浑沌 一以凿,几客返其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他们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张白纸或者浑沌的一块石头么?”

⒌  神话中的一种兽名。

《神异经·浑沌》:“崑崙 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臟,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浑沌。”

国语辞典

浑沌[ hùn dùn ]

⒈  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元气不分、模糊不清的状态。汉·王充也作「混沌」。

《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⒉  模糊不分明。也作「浑敦」。

《抱朴子·外篇·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厘之根,无连抱之 枝。」

⒊  相传为尧舜时四凶中的驩兜。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用以比喻冥顽糊涂不开通 。也作「浑敦」。

⒋  庄子寓言中的中央之帝,天然无耳目鼻口。见《庄子·应帝王》。后用以比喻自然淳朴。

汉·扬雄《太玄经·卷六·驯》:「浑沌无端,莫见其根。」

⒌  神话传说中的恶兽。

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