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库网

www.ziw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首页词典

拾遗的意思

shí

拾遗


拼音shí yí
注音ㄕˊ 一ˊ

繁体拾遺
词性动词
反义遗失

词语解释

拾遗[ shí yí ]

⒈  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

⒉  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拾遗补阙。

make good omissions;

引证解释

⒈  拾取他人的失物。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 孟郊 《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遗,几兴 鲁 国欲倾 齐。”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

⒉  比喻轻而易举。

《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 秦 如鸿毛,取 楚 若拾遗,此 高明 所以亡敌於天下也。”
颜师古 注:“拾遗,言其易也。”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
宋 司马光 《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太宗 取两 浙,克 河 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

⒊  采录遗逸的事迹。

《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
《南齐书·礼志上》:“吴 则太史令 丁孚 拾遗 汉 事, 蜀 则 孟光、许慈 草建众典。”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

⒋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

《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后汉书·胡广传》:“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北史·外戚传·贺讷》:“詔 泥 与 元浑 等八人拾遗左右。”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笔入 承明,努力拾遗供侍从。”

⒌  官名。 唐 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 宋 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国语辞典

拾遗[ shí yí ]

⒈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⒉  比喻轻而易举。

《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⒊  采补缺漏遗佚。

《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⒋  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

《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⒌  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英语to pocket a lost article, (fig.)​ to correct others' errors, to remedy omissions (in a text etc)​

法语ramasser des objets perdus et se les approprier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