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库网

www.ziw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首页词典

知止的意思

zhīzhǐ

知止


拼音zhī zhǐ
注音ㄓ ㄓˇ

词语解释

知止[ zhī zhǐ ]

⒈  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引证解释

⒈  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

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⒉  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参见“知止不殆”。

《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
《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

国语辞典

知止[ zhī zhǐ ]

⒈  适可而止,不作无限的要求。

《老子·第四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游记·东游记·第四回》:「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⒉  知其所应止之处。

《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宋·朱熹〈章句〉:「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