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库网

www.ziw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首页词典

孤竹的意思

zhú

孤竹


拼音gū zhú
注音ㄍㄨ ㄓㄨˊ

词语解释

孤竹[ gū zhú ]

⒈  独生的竹。

⒉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⒊  古代乐曲名。

⒋  商周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⒌  《庄子·让王》:“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后遂用“孤竹”借指伯夷、叔齐。

⒍  竹的一种。

⒎  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引证解释

⒈  独生的竹。

《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
郑玄 注:“孤竹,竹特生者。”
贾公彦 疏:“孤竹,竹特生者,谓若 嶧阳 孤桐。”
汉 班固 《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鼝鼝,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唐 杨炯 《盂兰盆赋》:“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麒麟在郊,凤凰蔽日。”

⒉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嶧阳 孤桐,不能无絃而激哀响; 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晋 张协 《七命》之二:“吹孤竹,拊云和,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北周 庾信 《变宫调》之二:“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絃。”
宋 张先 《菩萨蛮》词之一:“佳人学得 平阳 曲,纤纤玉笋横孤竹。一弄入云声,海门江月清。”

⒊  古代乐曲名。

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奏黄钟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 元 胡三省 注:“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

⒋  商 周 时国名。在今 河北省 卢龙县。

《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刜 令支 、斩 孤竹 而南归。”
韦昭 注:“二国, 山戎 之与也。 令支,今为县,属 辽西,孤竹 之城存焉。”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山戎 孤竹,束马景从。”
唐 张说 《吊国殇文》:“北伐兮东胡,邈 辽阳 兮 孤竹。”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一:“摐金出 孤竹,飞旗掩二 榆。”

⒌  后遂用“孤竹”借指 伯夷、叔齐。

《庄子·让王》:“昔 周 之兴,有士二人,处於 孤竹,曰 伯夷、叔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贸铜山之丰。”
南朝 宋 范晔 《逸民传论》:“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唐 李德裕 《赠右卫将军李安制》:“往者, 产 禄 擅朝, 充躬 交乱,每念王室,殆於阽危,不惮芳兰之焚,竟全 孤竹 之志。”

⒍  竹的一种。

宋 赞宁 《笋谱·孤竹笋》:“襄阳 薤山 下有孤竹,三年方生一笋。及笋成竹,竹母已死矣。”

⒎  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国语辞典

孤竹[ gū zhú ]

⒈  孤生的竹。

《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
宋·朱熹·注:「孤竹,竹特生者,孙竹竹枝根之末。」
《文选·张衡·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 」

⒉  乐器名。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文选·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⒊  复姓。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