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库网

www.ziw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首页词典

葑田的意思

fēngtián

葑田


拼音fēng tián
注音ㄈㄥ ㄊ一ㄢˊ

词语解释

葑田[ fēng tián ]

⒈  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⒉  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叫葑田。也叫架田。

引证解释

⒈  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宋史·河渠志七》:“临安 西湖 周回三十里,源出於 武林泉。

钱氏 有国,始置撩湖兵士千人,专一开濬。至 宋 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
《宋史·苏轼传》:“﹝ 軾 ﹞以餘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宋 梅尧臣 《赴霅任君有诗相送仍怀旧赏因次其韵》:“雁落葑田阔,船过菱渚秋。”

⒉  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叫葑田。也叫架田。《周礼》所谓‘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是也。参见“架田”。

唐 秦系 《题镜湖野老所居》诗:“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
宋 陈旉 《农书》卷上:“若深水藪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坵,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

国语辞典

葑田[ fēng tián ]

⒈  湖面上茭蒲等水生植物生长日久之后,根离地而浮于水上,农家乃利用其又广又厚密的特性在上施土种植,故称为「葑田」。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七·林和靖》:「蔡宽夫诗话云:『吴中陂湖间,茭蒲所积,岁久根为水所冲荡,不复与土相著,遂浮水面,动辄数十丈,厚亦数尺,遂可施种植耕凿,人据其上,如木筏然,可撑以往来,所谓葑田是也。』」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〇首之一九:「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⒉  湖面为茭蒲等水生植物占满,而湖泊渐趋干涸,称为「葑田」。

宋·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