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库网

www.ziw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首页词典

唇吻的意思

chúnwěn

唇吻


拼音chún wěn
注音ㄔㄨㄣˊ ㄨㄣˇ

繁体脣吻

词语解释

唇吻[ chún wěn ]

⒈  指口;嘴。比喻议论、口才。参见:唇吻。

引证解释

⒈  指口;嘴。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
章炳麟 《文学说例》:“等是人言,出诸唇吻,而据实而书,不更润色者,则曰口説。”
丁玲 《水》:“﹝男人们﹞惨厉的叫起来了……是在死的唇吻中发出的求援的呼号。”

⒉  比喻议论、口才。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而为见忌嫉者横致唇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爰自 神农氏,下至 尧、舜、禹、汤、文、武,亡弗詆訶,而 仲尼 当时,特巍然为仁义礼乐之宗,故尤极意訕讥,恣其唇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唇吻,皆缄口不答。”
脣吻:亦作“脣呡”。 1.嘴唇;口,嘴。 《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百句不迁,则脣吻告劳。”
唐 卢仝 《感古》诗之二:“脣吻恣谈鑠,黄金同灰尘。”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会 粤 西土匪益炽,牵於集乡兵议团费,终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⒊  借指言词;口舌;口才。

《汉书·东方朔传》:“吐脣吻,擢顶颐。”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为刃锋,以毁誉为朋党,口亲心疏,貌合行离。”
《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以 雍 次子 裕 袭爵为 醴陵侯,以明著旧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雍 母弟 徽,字 子叹,少游学,有脣吻。”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伷(樊伷 )是 南阳 旧姓,颇能弄脣吻,而实无才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脣吻,皆缄口不答。”

国语辞典

唇吻[ chún wěn ]

⒈  比喻言辞、谈吐。

《抱朴子·内篇·畅玄》:「唇吻为兴亡之关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