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库网

www.ziw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首页词典

三官的意思

sānguān

三官


拼音sān guān
注音ㄙㄢ ㄍㄨㄢ

词语解释

三官[ sān guān ]

⒈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⒉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⒊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⒋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汉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⒌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⒍  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⒎  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⒏  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
《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 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
《孔子家语·正论》:“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
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

⒉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⒊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
《吕氏春秋·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
高诱 注:“三官,农、工、贾也。”

⒋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汉 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史记·平準书》:“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 上林 三官铸。”
裴骃 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 武帝 元鼎 二年初置,掌 上林苑,属官有 上林 均输、钟官、辨铜令。”

⒌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三国 时 魏国 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詔曰:‘ 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 勛 无活分,而汝等欲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当令十鼠同穴。’”
《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官,廷尉正、监、平也。”

⒍  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
务成子 注:“三官,天地水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三官无遗谴,七祖升云軿。”
明 归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

⒎  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吕氏春秋·任数》:“凡耳之闻也,藉於静;目之见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废矣。”
高诱 注:“三官,耳、目、心。”

⒏  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淮南子·诠言训》:“食之不寧於体,听之不合於道,视之不便於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高诱 注:“三官,三关,谓食、视、听也。”

国语辞典

三官[ sān guān ]

⒈  三种官的合称:(1)​司徒、司马、司空的总称。(2)​汉代均输、钟官、辨铜令的合称。《史记·卷三〇·平准书》裴骃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钟官、辨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
《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

⒉  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

⒊  人身上的三要处:(1)​耳、目、心之三器官。(2)​身体食、视、听三要处。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
《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

德语Han-Zeit : Kaiser, Kaiserin und Kaisermutter , Han-Zeit, 3 Ämter: Münze-Münz- und Kupferverwaltung , Himmel-Erde-Wasser, Ohr-Aug-Herz, Mund-Aug-Ohr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