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库网

www.ziw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首页词典

遗音的意思

yīn

遗音


拼音yí yīn
注音一ˊ 一ㄣ

繁体遺音

词语解释

遗音[ yí yīn ]

⒈  谓留下声音。

⒉  指留下的声音。

⒊  不绝之馀音。形容音乐或诗歌极其美好。

⒋  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

⒌  哀声。

⒍  死者生前所说的话。

⒎  留下音信。

引证解释

⒈  谓留下声音。

宋 苏轼 《雷州》诗之三:“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并涉颖》之二:“路暗鸟遗音,江清鱼弄姿。”

⒉  指留下的声音。

宋 秦观 《韩枢密夫人挽词》之一:“旧像瞻揄闕,遗音想佩环。”
清 涂大酉 《杂诗》:“飞鸿迟迟来,掉入青烟路。遗音落风中,适与歌声过。”

⒊  不绝之馀音。形容音乐或诗歌极其美好。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十:“簫管有遗音, 梁王 安在哉。”
宋 苏轼 《送俞节推》诗:“吴兴 有君子,淡如朱丝琴。一唱三太息,至今有遗音。”
明 唐龙 《<大复集>序》:“凡得若干首,洋洋纚纚,一唱一嘆而有遗音焉。”

⒋  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 轩辕 之遗音。”
戴明扬 注引 梁章鉅 曰:“黄帝 使 伶伦 截竹,乐律起於 黄帝,故云‘接 轩辕 之遗音’。”
唐 陈季 《湘灵鼓瑟》诗:“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郭沫若 《今昔集·钓鱼台访古》:“翰笙(阳翰笙 )言:花苗 人甚忧抑,其音乐亦甚凄凉……我听了这话,联想到《楚辞》,《楚辞》的悲抑或不无 苗 民的遗音吧?”

⒌  哀声。 《易·小过》“飞鸟遗之音” 唐 孔颖达 疏:“遗,失也。鸟之失声,必是穷迫未得安处。

《论语》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故知遗音即哀声也。”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遗音和 蜀 魄,易簀对 巴 猿。”

⒍  死者生前所说的话。

《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二》:“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李善 注:“《左氏传》:晋 穆嬴 曰: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文选·卢谌<赠刘琨一首并书>诗》:“畴曩伊何,逝者弥踈,温温恭人,慎终如初。览彼遗音,恤此穷孤。”
李善 注:“遗音,谓 諶 父之言也。”
明 李东阳 《明故资政大夫谥文僖董公墓志铭》:“比有哭子之戚,公屡致吊慰,讣至之后,盖犹有遗音焉。”

⒎  留下音信。

唐 刘禹锡 《伤往赋》:“龙门 风霜苦,别鹤哀鸣夜衔羽; 吴江 波浪深,雌剑一去无遗音。”

国语辞典

遗音[ yí yīn ]

⒈  余音、余韵。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⒉  死者存留在活人记忆中的说话声音。

《文选·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二》:「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⒊  古人所流传下来的音乐。

《文选·嵇康·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

词语组词

词语首拼